本人承诺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“合格投资者”条件。即: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,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机构和个人:
(一)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机构;
(二)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。
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、股票、债券、基金份额、资产管理计划、银行理财产品、信托计划、保险产品、期货权益等。
迈隆基金恭祝各位投资人
新春快乐
来源:每周股市杂谈
今儿个农历腊月二十八,笔者虽然刚刚回家,却已然在忙碌中感受到越来越浓的年味。过节归过节,学习不能停,今天结合春节,聊一聊我国股市春节的“节前效应”。
熟悉股市的人可能知道“节日效应”或者“星期一效应”、“星期五效应”。节日效应指全球节日对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产生的影响,比如,在圣诞等大假前金融市场能大幅上升下降,到12月接近真放假时,大部分人平仓,而平息下来;还可以指平常一到两天的节日或休市对前期涨跌调整的倾向,操作者往往平仓持币。
对于中国来说,最重要的当然是春节了。2008年,《金融研究》杂志一篇《中国股票市场具有“节日效应”吗》的文章,利用1996年至2007年的数据,通过ARMA(1,1)-GARCH(1,1)模型,经实证分析方法得出,我国股市存在正的节日效应(包括节前和节后效应)。也就是说,春节前后在股票市场投资会有超额收益哦。
然而一晃十年过去了。现在中国的股票市场更加喜怒无常,还会发“春节红包”吗?
2014年的另一篇文章中,利用2002年至 2013年上证指数数据研究发现,春节的“节前效应”定义区间居然在12年间全部取得了正回报,而同年的平均日收益只有5年为正值,而且与节前收益率相比较,收益相差巨大。
最近两年来看,羊年春节前一周,上证指数涨5.5%,并且可以看作为一波涨幅超过45%的大涨波段的开端。
猴年春节,上证指数在一波超过27%的下跌,市场一地鸡毛后,春节前终于企稳,虽然上涨幅度仅仅为1%左右,但是跌跌不休的颓势却就此止住。股票市场虽然整个猴年没有大涨,但是也没有跌破春节前2638点的低点。
数据只有二十年左右,不过无论从实证角度还是简单的趋势角度出发进行分析,我国春节的“节前效应”是确确实实存在的。
据招商证券统计,过去15年来,在春节前五个交易日至后五个交易日,上证指数上涨概率为93%,平均涨幅4.4%。春节前五个交易日,上涨概率93.3%,平均涨幅2.8%;春节后五个交易日,上涨概率80%,平均涨幅1.6%。
为何会有“节前效应”呢?学者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给出的解释是,投资者情绪对春节前超额收益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。也就是说,诸位投资者热情满满,洪荒之力抑制不住,推动了股市走高。其实笔者不太愿意承认这个研究结果。要笔者说,其实这里的道理就是过年了谁也别给谁添堵。拿证监会来说,如果证监会敢在春节期间放任一波大跌发生,搞的大家怨声载道年也过不好,那么证监会主席也就不用干了。
好了废话不多说,鸡年春节前交易日已经不多,如果历史有延续性,可以预见节前的行情应该不至于走差。至于不同行业,肯定机会是不一样滴,大家慢慢寻找吧。
笔者今天就不说新股发行过多过快等糟心事儿了。希望各位读者鸡年发大财行大运,个个赚的盆满钵满。
(完)
Copyright © 2016迈隆基金版权所有